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的对象与要素又是什么?

浏览次数: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4-01-13

  谈到管理,学术界和实践派的理念一直是有所分歧的,因为学术界讲究的是用道理说话,而实践派则是在自己所经历的过程和经验中总结方法。无论两家有什么不同的说法,最终的管理落实到管理对象和要素上,也只有五点:人、事、资、时和效。

  人是管理的第一对象,因为人是第一生产力,组织经营虽说是以事为先,但最终的支撑点和落脚点还在于人。

  人是任何组织达到既定目标、履行职责的核心生产资源,更不用说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商业组织了,他们则更需要人来不断创造价值。

  无论组织,也不管团队规模大小、员工数量多少,都存在着让不同见识、风格、想法的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围绕目标而协同努力的问题。

  事实上,管理活动管理来、管理去,最终都会回归到人这一根本对象上来。在实际工作中,无论你身处组织什么位置,都会面临要么“五管”,要么“三管”:先管好自己,然后管好上级,再管好平级,最后管好外部协同人员,或管好下级。基层与一般执行者是“三管”,中层级以上一般是“五管”。随着当今科技的越来越发达,工作场景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员工的自我管理会越来越凸显,特别是知识型人才与员工。

  目标与现实相距并不遥远,中间只隔了一个“事”的距离。组织是以“事”为中心,以“事”为线索来构建与产生价值、实现与稳固价值的。事就是将组织的愿景转化为目标、目标转化为计划、计划转化为职责的过程。

  对于经营者、管理者而言,无论经营理念如何更新,管理手段如何迭代,管理核心之事始终未变,一直是围绕“产、供、销”之供应链上的“事”而展开,比如客户需求、技术研发、产品打磨、生产、市场、销售、售后等,有事才可能有势,有势才会成事。

  无论是高层的定战略、搭台子、建班子、搞规则、树文化,还是中层的谋计划、分任务、控进度、理规范、抓考评、拓空间,或基层的张开臂、迈开脚、动起手、使点劲,所有的职责背后都是事!

  企业亏钱不一定会死,但没钱一定活不了,现金流永远都是企业的“血液与命脉”,血液能流动则生命延续,血液不流则生命会戛然而止。尽管资金对组织如此重要,但资金只是仅仅是“资”的一个维度。对于经营者来讲,“资”除了资金外,还包括资本、资产。对“资”的管理其实是对资金、资本与资产等要素综合利用与效率、效益的管理。

  资金、资本、资产等“三资”的管理,核心是要加强资金的流动性,通过资金的流动产生溢出价值,不能将资金变成了低效、无用的成本资产,更不能让资金变成了泡沫、沉没资产。资金和资产只有具有流动性才能产生价值,价值只有增值才有收益,收益只有具有可变现性才有意义。

  这些最终都会反应到企业的财务“核心三表”上,也许你不需要甚至不会做表,但你得会看表,特别是“核心三表”中的数据、数字,因为真实的三表中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经营活动中的结果透视。

  我们常说经营不善,但很少有人能把经营不善到底是“不善在哪,为什么不善”说明、说清。其实,企业经营不善除了经营的方向和战略外,另外大部分问题都出自管理及运营方面。事实上,不少企业倒闭并不是因方向的问题、战略的问题,而是管理措施与时间节点、节奏、火候等方面的问题,是被熬死、拖死、耗死的。

  企业经营过程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是一个分秒必争的过程,抓住了时间窗口就是抓住了“天时”,抓住了时机、节点就是抓住了“转机”,抓住了时间沉淀、有了良好的积累就会迎来“爆发期”!

  “时”通常是指时空、时机、时长,也是火候和尺度主要维度之一。对“时”的管理与把控是对经营者、管理者一个巨大的考验与挑战。

  效率是效益的前提与基础,只有有效率才可能有效益,只有产生了效益才可能会盈利,企业的根本是盈利,以效率为前提,以效益盈利为目的。企业要实现“盈利”这一根本,就需要通过管理活动对人、事、物、资、时等对象通过整合、开发、运用等各种谋略与手段让其发挥出、产生出最大的价值,确保效率提升。

  而能否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关键还要靠效率、效果、效益这三个效用的指标来衡量和支持,这是管理者所追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无论是管人做事,还是利势用物,都是期望通过“效率、效果、效益”来实现个人与组织的目的、目标,没有“效”做支撑与保障,一切都是空谈。

  要保证效果,就需要行动管理、过程管理等运营保障。运营就是敲定战略的过程,它既不是传统观念的维持、维护,也不是如今互联网企业所讲的市场推广,运营包括了行动、执行、实施等行为过程。

  所以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要做的不仅仅是达到既定的目标,更要会管理员工和物资,并且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协调与组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17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平台注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