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里亚历史发展阶段的简介

浏览次数: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4-01-30

  15世纪后西班牙殖民者相继侵入。19世纪初,在美国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南方的黑奴们获得了自由,1821年美国黑人在此建立移民区,1824年命名为利比里亚。国名在英文有“自由”(liberty)和“解放”(liberated)的意思。1838年成立利比里亚联邦。1847年7月26日宣布独立,建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另一美国黑人移民区于1854年2月4日建立马里兰共和国,1857年并入利比里亚。政府长期由美国黑人移民及其后裔执掌。1989年爆发内战,1996年实现停火。

  利比里亚是农业国,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全国可耕地380万公顷,已开发的不足13%,粮食不能自给。

  12世纪以前,这里是人口稀少的赤道雨林地区,利比里亚境内的居民,是12~16世纪从北部、东北部和东部先后迁入的。殖民者入侵以前,这里尚处在分散的部落和部落联盟阶段。

  14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人陆续到利比里亚沿岸探险。诺曼人于1364~1367年来到这里。

  1461年,葡萄牙人佩德罗·辛特拉在大山角和梅苏拉多角建立据点,第2年到达帕尔马斯角。葡萄牙人垄断几内亚湾沿岸的贸易约一个世纪。当时利比里亚沿岸的主要出口商品是象牙和马拉克塔胡椒,欧洲商人称马拉克塔胡椒为“天堂的谷子”,因此后来这一带被称为“谷物海岸”。

  美国废奴运动兴起之后,社会上出现大批自由黑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一些宗教慈善家、社会人士和国会议员等纷纷提出向外殖民、把自由黑人遣返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主张。

  181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由美国殖民协会提出的一项关于遣返自由黑人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法案。

  1821年12月,由詹姆斯·门罗总统的私人代表E.艾尔斯和海军上尉R.F.斯托克顿等率领一批自由黑人到达谷物海岸的梅苏拉多角。当地的曼巴人和德伊人酋长在殖民者的武力威胁下,被迫“出售”一块长130英里、宽40英里的滨海土地。

  1822年1月初,在梅苏拉多角的普罗维登斯岛建立第一个美国黑人移民区。美国移民侵占谷物海岸之后,引起当地各族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

  1824年2月,美国殖民协会依照拉丁文“Liber”(自由)一词,给这块殖民地正式命名为利比里亚(Liberia);给梅苏拉多移民区取名为蒙罗维亚,以纪念门罗总统。美国各州的殖民协会,也陆续到利比里亚沿岸建立移民区。

  1838年由蒙罗维亚、新佐治亚和布坎南等8个移民区合并组成利比里亚联邦,由美国殖民协会委任白人总督管辖。

  1845年利比里亚发生英国商人拒交关税的事件,利比里亚为维护其主权,迫切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美国殖民协会因无法继续负担其殖民地的经费,不得不同意利比里亚独立。

  1847年7月26日,利比里亚联邦发表《独立宣言》,正式宣告独立,成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同时公布一部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的利比里亚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权体制和机构也都效仿美国。约瑟夫·詹金斯·罗伯茨被选为第一任总统。

  独立后,利比里亚不断向腹地扩张。1857年2月马里兰移民区加入利比里亚共和国。

  1878年真正独立党执政,政权长期为美裔利比里亚人上层所掌握。美国在南北战争后一度放松了对利比里亚的控制。

  1871年以后,利比里亚曾几次被迫同英法殖民者签订边界条约,以至丧失其原有领土面积的40%左右。

  1912年,利比里亚为挽救其财政危机,被迫以关税和其他收入作抵押,向美、英、法、德等国的国际财团贷款,并由美国人担任海关总监兼财政顾问。

  1926年美国费尔斯通橡胶公司在利比里亚取得土地租让权,种植橡胶,并享有其他权益,成为利比里亚的国中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利用利比里亚的战略地位,在这里建设军事基地,进一步加强对利比里亚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控制。

  1944年,威廉·杜伯曼执政,他担任总统28年间,在政治与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内推行民族统一政策,给予拥有不动产的当地居民以选举权和议会中的代表权,修改某些歧视当地居民的法令。对外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积极鼓励外国资本投资。

  70年代以后,利比里亚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美裔利比里亚人上层统治集团同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更为激化,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在当地居民中出现了利比里亚进步联盟、争取非洲正义运动组织等组织。

  1979年4月14日,在蒙罗维亚爆发了反对大米提价的群众运动。遭到武装。

  1980年4月12日,以克兰人塞缪尔·卡尼翁·多伊军士长为首的17名士兵发动军事政变,击毙托尔伯特总统,推翻了执政103年的真正独立党的统治,成立以多伊为首的军政府。

  1985年10月进行了总统和议会选举,多伊当选总统。政府在经济上继续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

  1989年12月24日,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在科特迪瓦组织武装,在查尔斯·泰勒的领导下攻入利比里亚,全面内战爆发。

  1990年7月,爱国阵线攻入蒙罗维亚,旋即分裂为两派,利比里亚陷入混战。8月,西非国家共同体派遣维持和平部队进入蒙罗维亚,与泰勒派武装发生冲突。在国际社会斡旋下,各派在冈比亚首都班珠尔召开会议,成立“全国团结临时政府”。9月,多伊被俘,枪决后陈尸蒙罗维亚街头。11月,索耶就任全国团结临时政府总统,但遭到泰勒的反对。

  1991年3月,利比里亚内战扩展到邻国塞拉利昂和几内亚。1993年7月,交战各方在贝宁城市科托努达成协议,成立五人国务委员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1995年,由于各派均不满意权力分配方案,战火再起。8月,各派再次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达成协议,以六人国务委员会取代五人国务委员会。9月,再次组成过渡政府。

  1996年,泰勒试图逮捕敌对派系首脑,导致内战再起,8月,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各派又一次达成协议,同意全部解除武装。

  长达7年的内战共造成了15万人死亡,85万人成为难民,彻底摧毁了利比里亚经济。

  1997年2月,各派全部解除武装并改组为政党。7月,举行大选,泰勒当选总统。泰勒使用强力控制了国家,实现了国内的和平,并着手开始重建经济。

  然而,1999年,利比里亚北部又出现一支武装,据信有着几内亚政府的支持,又一次发动了内战。到2003年,泰勒政府仅控制不到三分之一的全国领土,蒙罗维亚也陷入围攻。以尼日利亚为首的西非国家共同体再一次派出了维和部队。8月11日,泰勒宣布辞职,向副总统摩西·布拉移交权力,并流亡尼日利亚。虽然国际刑警组织以贪污和战争罪对泰勒发出了通缉令,尼日利亚仍拒绝交出泰勒。它宣称除非利比里亚合法政权提出引渡请求,尼日利亚不会放弃泰勒。

  2003年10月1日,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接管了利比里亚,着手解除内战各方武装。

  2003年8月18日,布拉政府与各政党社团共同签署《阿克拉和平协定》,并于10月中旬组建全国过渡政府。查尔斯·久德·布赖恩特被推举为全国过渡政府主席,并于10月14日宣誓就职。

  经过两年的过渡,2005年10月11日,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再次举行了民主选举。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乔治·维阿得票领先,但是未过半数,但在11月8日举行的第二轮角逐中,埃伦·约翰逊-瑟利夫获得了最终胜利。

 

Copyright 2017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平台注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