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与商业发展
文化传播会通过商业发展扩大影响力,甚至可以说,是商业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大发展。
在古代,诸侯争霸的时候,无暇顾及思想界的变化。思想界的百家争鸣出现了,很多学说提出来,而且还要说服诸侯,让诸侯采纳。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要诸侯采纳自己的思想。很多诸侯都不采纳,只是说要土地和人民,要的不是仁义。孔子没有办法,一生都没有找到知音。至于其他的几家,都想借助皇权实现自己的理想。除了法家、兵家、农家被诸侯认为有一些用处,别的几家就没什么用处了。各家学说的创始人都知道,只要让权贵们采用了自家的学说,就会很快推行天下。其实,他们忽略了商业发展。
只是注重权力的推行固然重要,而忽略了商业的发展,就会让学说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性。法家刚刚推出自己思想的时候,并没有被统治着采纳,后来秦王嬴政统一天下之后,采纳了法家的思想,弄得江山铁桶也似,却最终作茧自缚,而推行法家思想的几位大家都死得很惨。文化传播并非只是单一的文化传播,而应该兼收并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当然还要适应当时的客观形势,适应当时的商业发展。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推行法家思想固然可以在短时期内达到统一的目的,但长时间推行,就需要儒家的仁义作为软化剂,消解一些严刑峻法带来的危害。于是,后代的统治者注重了文化的多元性,注重了外儒内法的帝王之术的推行。汉代刚刚建立之后,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让社会恢复元气,让老百姓恢复种地。老百姓积攒一些粮食之后,再交赋税,就会让儒家文化普遍实行。法律宽松了不少,而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也着实推行下去。汉代长久的统治,起码可以证明,外儒内法的实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耕社会平稳发展的。秦朝商业发达的都城是文化交汇的地方,文化借助商业得以传播。无论是度量衡、文字,还是建筑艺术、服饰等,都能做到一定程度的统一。虽然看似在权力的背景上实现了统一,实际上是在商业的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现在看到的兵马俑的服饰,铜车马的造型和工艺,都可以证明当时的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到了汉代,法律宽松一些,社会基本稳定,商业也发展起来,影响最大的就是现在的汉服、汉剑、汉代的礼仪。张骞通西域,国家组织兵马打击匈奴,看似是国家行为,其实是一种商业行为。张骞给西域带去了汉朝的文化,而打击匈奴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交流。后代的很多朝代都是如此,商业大发展的都城就是文化昌盛的地方,而商业不发达的穷乡僻壤,就是文化最不发达甚至没有什么文化的地方。
文化随着商业交流发展,到了盛唐,不仅有外国的使臣进入长安,送来了狮子、长颈鹿等动物,而且大唐的文化传播到了很多国家,到现在邻国还有盛唐文化的影响。开放的国度,商业发达,文化昌盛。即便到了战乱时期,也仍然会有文化的传播。野蛮的民族征服了文化昌盛的民族,却最终被文化昌盛的民族的文化所征服。战乱带来的民族融合让文化得以传播,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商业也在悄然发展。以物易物,以钱币易物,本身就是商业的基础,而文化负载在物体和服务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宋时期的青楼文化基本上都是附载在商业之上的文化,也确实成了诗词应用的背景,甚至成了词的推广地。到了晚清,外国文化强行输入,不但有传教士输入基督教文化,而且还有很多外国人进入中国,带来很多异邦风情。只是那时候人们无法,只能“师夷长技以制夷”,却也学习了不少科学文化知识。由贸易逆差带来了战争,由战争打开了封闭的国门,外来文化开始强行输入,而国内的文化也开始输出。商业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任何时候不能美化侵略,也不能美化这种强行输入。
到了现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很多地方都建设了文化一条街,步行街等,街里面都带有古香古色的文化特征,不仅如此,还有很多负载文化信息的东西出口到国外。继续出口瓷器、丝绸、茶叶等,还出口饺子、对联、冥币等,节日的专用物品成了附载文化信息的商品,出口到外国,居然大受欢迎。同时世界贸易大发展,外国的很多文化也传入到了中国,西医、麦当劳、肯德基、汽车、火车、飞机、大炮等,还有西餐、西装、外语、互联网等,简直蔚为大观。全球贸易一体化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传播。孔子学院在很多国家建立,要把儒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而基督教和佛教文化也早就已经进入中国。商业越发达,文化就越进步。文化越进步,就越能促进商业的发展。倘若旅游景点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大山,还有什么看头?要是有了玻璃长廊,有了卖各种文化产品的小商贩,有了书店、酒店,有了特色小吃,有了文化特色一条街,就会带动商业的发展,同时也让当地文化传播到四面八方。
虽然权力可以左右文化传播,但并不能扼杀文化,也不能完全改写文化,而商业发展却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还能够让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只要有商业的地方,就会有文化流传。其实,商业本身也具备一种文化特征,有商业文化的说法,当然也会有纯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何况,现在很多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并且发展迅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