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明珠 绘就绿美底色
初冬时节,汕头市澄海区东北部的义丰溪入海口处,迎来了大批南归候鸟。成群的鸟儿时而振翅高飞,时而在滩涂地上追逐、嬉戏、觅食。满眼翠绿,绿波翻滚,百鸟齐飞,景象蔚为壮观。
在第十一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汕头市澄海区荣获第七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这是目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11月4日,澄海区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大会,举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揭牌仪式,并以此为契机,部署澄海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澄海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这一荣誉的取得,对澄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意味着我们全面达到国家认定的指标。”澄海区委书记王楚彬在会上感慨,从今往后我们可以底气十足地说,澄海是粤东数一数二的“生态明珠”,是名副其实的粤东绿美典范。
拿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澄海凭借的是什么?首要条件是深厚的自然资源禀赋。
澄海坐落于莲花山下,生态优美、资源丰富,境内韩江三条支流穿城而过,5600亩红树林傍海而生,“三河五岸”、拥江抱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也常被比作“汕头市后花园”。
近年来,澄海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走好“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把保护与发展放在同一位置,协同并进。也是因为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条件优势,在省、市两级的支持下,澄海区申报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澄海看来,想要守护好绿水青山,必须要把顶层设计先做好,2021年,《汕头市澄海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编制出台,5年规划应运而生。构建了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六大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
不仅如此,澄海区2022至2023年连续两年印发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高位统筹,系统部署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紧盯重点环节开展夯基础补短板工作。从决定创建,到编制规划,再推动进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澄海生态文明建设终于结出硕果。
据了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生态环境部牵头评定、人社部备案的国家级称号,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也彰显着一个地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努力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主任张惠远谈到该指标体系时,曾用到“苛刻”一词。“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至少5大类近40项指标,每项指标都是从全国层面上,以相对比较高的要求去设定。”
面对如此严格的条件,澄海最终能脱颖而出,成为整个粤东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成功创建的区县。第二个法宝是“人和”。
“‘天时’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地利’不是我们一家独有的,最具优势、最为关键的因素正是‘人和’。”王楚彬说,在征地征拆、“两违”整治、牛蛙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中,澄海各级党员干部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展现了敢闯敢拼、攻坚克难的“精气神”。这份“精气神”,正是澄海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最大的信心来源和底气所在。
毫无疑问,对于澄海而言,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不仅是对过去绿色发展转型的肯定,也是握住了未来发展新机遇的钥匙。
一直以来,澄海最为出圈、最为外界所称道的有两大超级IP——“澄海玩具”与“澄海狮头鹅”。这两者分别对应澄海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背后是澄海坚实完备的工业基础,是精耕细作的农业底蕴。
一个城市的IP和标签,对于一个城市的对外形象至关重要,对于塑造城市印象,吸引目标受众,凝聚共识经济有极大推动作用。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宣传,“澄海玩具”“澄海狮头鹅”这两个超级IP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从含金量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分量完全不逊色于玩具和狮头鹅发展方面取得的荣誉。”王楚彬认为,澄海完全可以趁热打铁,把澄海的生态禀赋和侨乡底蕴推出去,让“绿美澄海”“魅力侨乡”成为与玩具、狮头鹅齐名的崭新名片,趁着汕头持续走高的旅游热度,将澄海打造成粤东乃至全省的生态名城和旅游目的地。
“澄海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意义重大、示范十足。”汕头市生态环境澄海监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林广清说,澄海区是粤东地区第一个创建成功的区县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粤东地区,除了汕尾作为市一级创建成功之外,目前还没有区县一级的创建成功单位,澄海区率先在人口密集、污染治理短板突出的潮汕地区蹚出新路,这将会大大提升生态建设的内生动力。
笔者留意到,广东本次命名名单里,不管是梅州平远、清远连州,还是单列赛道的副省级城市广州从化和增城区,都是植被茂盛、生态保护带充足的生态型地区,只有澄海区是沿海人多地少产业密集地区,是典型的土地高强度开发型地区,在林草覆盖率、土地开发等很多指标上都存在不足,但仍然创造条件达到要求,尤为不易。
此外,在汕头市的总体布局中,澄海区是定位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处于“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传统塑料玩具产业转型升级、污染治理都存在着薄弱环节,生态文明建设和示范区双创建,齐头并进,这也是对“处理好高质量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关系”最生动的诠释。
“通过创建,很多工作得到有力的促进,许多指标得到长足的改善。”林广清说,比如此前约束性指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在2020年达不到100%,只有97.3%,但通过创建的推动,乡村水改以及自来水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在2021和2022年均100%达标。
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莲阳河一身金黄,泛起粼粼波光。不远处,几只白色身影掠过水面,为这片静谧增添了几分灵动……今年,莲阳河成为全省唯一一条入选全国2023年度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河流,也是全国15条入选的河流之一。在去年,莲阳河碧道澄海区段也上榜广东省“最生态”碧道。
治水关乎治国,水脉连着文脉。澄海区深知治水的重要性,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大会上,治水紧随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之后——“保好水、治差水、护饮水”九字工作方针,“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治水手段,“全力打好澄海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幸福河湖‘澄海样板’”工作目标……一步步在澄海付诸实践。
韩江是潮汕人民的母亲河,分东溪、西溪、北溪自北向南呈扇形流经澄海区入海,造就了澄海区“三江五岸”“千沟万渠”富水的天然格局。但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除了饮用水源和江河等水质保护良好外,澄海水污染的问题日益显现。
要治好水,源头防控才是关键。澄海区强化工业源污染治理,重拳出击整治重污染行业。截至目前,整治“散乱污”企业3025家,其中关停取缔416家,整合搬迁144家,升级改造2465家,将重点散乱污场所就地转化为莲阳公园等生态节点。同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肥料有机替代,全区年施用有机肥面积15万亩以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4.8万亩,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
此外,澄海区注重发挥民间力量,建立河长巡河机制,搭建起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截至2022年年底,全区共设河长620名。并完善河道警长制,形成以区级、镇级、村级河长为引领,民间河长积极参与的“河长治”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荣誉,更是责任。对澄海来说,未来的重点是如何守住这块国字号招牌,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进莲阳河幸福河湖建设;做好全区58公里海岸线文章,开展红树林维护修复;抓好城乡美化绿化,深入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全面开展农田搭建物专项整治清理行动,引导、鼓励土地流转或规模种植,提高农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益……
根据最新部署,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澄海区将针对生态环境督察整改工作、水体质量、蓝天保卫战、破坏乡村风貌和耕地功能等问题,全区各级各部门要严格对照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求,主动认领、做实“整改”文章,落实好企业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全力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弱项,不断巩固创建成果。
汕头市生态环境局澄海分局副局长王仁生表示,接下来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反馈问题的整改,大力强化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使广大群众获得更多的生态红利。
11月初,随着寒潮南下,大批候鸟陆续南迁越冬,澄海区义丰溪出海口、合昌围沿海地带迎来了候鸟迁徙高峰。
资料显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是所有候鸟迁徙路线中最拥挤的一条,该路线种全球濒危珍稀鸟类,是我国鸟类迁徙最重要的路线。而澄海区义丰溪湿地,就在这条重要的迁徙之路上。
义丰溪湿地遍布着成片的红树林,这里有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富饶充盈的食物资源,干净澄澈的水源环境,成了鸟儿们的“乐园”。
红树林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分布于澄海盐鸿、东里、溪南等地沿海滩涂的红树林,以前由于围海造田受到大面积改造,传统海堤比例高,自然岸线保有率较低,部分水系受到阻隔;加上两岸红树林下垃圾较多,破坏了生物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使水体质量下降,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观赏性。
为加快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海洋生态文明目标,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护好候鸟迁飞廊道,澄海区围绕自然岸线保护修复、魅力海滩打造、海堤生态化、滨海湿地恢复、美丽海湾建设“五大工程”,因地制宜,在澄海区东北部的义丰溪入海口处实施了义丰溪海岸线生态修复项目。
“整个生态修复项目可以用‘拆、建、管、护’几个字来说明。”汕头市生态环境局澄海分局的工作人员说。
拆,清理拆除岸线构筑物、退养还滩、退养还湿;建,开展海堤生态化建设,减弱硬质化护坡并柔化岸线;管,加强陆源环境监管以及入海排污口摸查,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海量,以达到改造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目的;护,对红树林和盐水草地及淤泥质滩涂等区域实行重点保护和自然恢复的方式进行保育。
与此同时,澄海区通过植树造林,建设栈道、观鸟屋、观景平台、游艇离岸观光等设施,打造亲水空间,融合当地红头船等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汕头市及周边市民休闲旅游胜地。
目前,沿海红树林防护带长达20多公里,义丰溪出海口红树林面积近2000亩。澄海正大力推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和调查工作,摸清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家底和碳汇潜力,逐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红树林碳汇项目落地,真正让红树林变“金树林”。
此外,澄海区还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成莱芜中华白海豚和莱芜中国龙虾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整合优化、勘界定标和科学考察,投入超1亿元实施莲花山环境综合整治,矿区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近日,笔者在义丰溪出海口欣赏到王勃名句描写的绝佳景色。
一系列的修复保护措施,让红树林重获“元气”。如今在义丰溪出海口的红树林面积近2000亩,景观带达十几公里,不仅构筑了沿海绿色生态屏障,还孕育了候鸟天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澄海义丰溪海岸线生态修复项目如今已列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未来将建成滨海湿地修复先行示范区、海岸线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和粤东城市群生态旅游休闲胜地。
党建公园、瓦窑遗址群、红色码头、农文旅产业“综合体”……漫步在澄海区隆都镇南溪河畔,青山绿水如影随形,白鹭蹁跹怡然自得,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隆都镇地处汕头市澄海区西北部,三面环江,下辖15个村(社区),户籍人口近8万人;经济以农业为主,交通区位优越,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由于过去对文化、生态资源活化利用不足,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此外,乡村建设一度滞后,农村厕所脏乱差、沟渠水污染严重等现象频发,违建及环境卫生问题突出。
近年来,隆都镇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按照澄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赋予的“利用潮、侨、红”旅游资源优势引进社会资本,立足生态、文旅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基础,以“现代农业、特色旅游和集镇商贸”为突破口,规划建设“潮侨红”特色示范带。
“基于隆都镇域各乡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意愿,我们将构建‘一带一廊两区’全域振兴发展蓝图。”在隆都镇政府,隆都镇副镇长陈锐民介绍,“一带”指“潮侨红”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带,“一廊”指滨江环线优稀水果绿色经济走廊,“两区”指北部及中部的镇域振兴先导示范区和西部及东北部的特色加工集聚组团发展区。
隆都镇坚定推进绿美隆都建设,以推动韩江北溪、南溪、东溪的“万里碧道”建设为主线,以南溪、后沟、前美三个行政村为核心区域,“点、线、面”结合,将党建公园、南溪老根据地革命遗址、后沟瓦窑遗址群、妈宫渡红色码头、农文旅产业“综合体”等全镇“潮、侨、红”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
后沟村将拆危治乱和美化绿化相结合,全力推进荆祖祠、丽泽斋至瓦窑文化展览馆主干道和宫前路的风貌提升;前美村对竹宅片区因地制宜进行打造,改造提升“十八枞”古榕树林景点等;南溪村加大村道两边搭建物和烈士陵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经过一系列整治措施,乡村“颜值”显著提升。
在承接汕头市和周边游溢出的同时,隆都为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每到周末,隆都“红侨”特色示范带便成为广大游客旅游打卡地。
2023年春节期间,隆都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刷新了历史纪录,成为产业兴、生态美、人气旺的旅游目的地,人流客流转化为现金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