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条视频数据背后的非遗故事:活在网上火在当下
视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为加速非遗传播从静态通往活态、从守旧走向创新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国家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2021-2022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本文在国内外视频平台有关70000条非遗视频数据基础上,分析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为非遗视频如何立足自身的文化内涵,持续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
在五千年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文化宝库熠熠闪光,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传统文化技艺。我国10万多个非遗项目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艺术宝库、思想宝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根基。
目前为止,国务院已经公布了五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次公布的非遗项目数量最多,达到一万三千五百多件。具体而言,所有国家级非遗的类别中,数量最多的非遗项目传统技艺,top2到top8分别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民间文学、曲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
这十类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人中,传统戏剧的传承人数量最多,其次是传统技艺。可见这两类大众喜闻乐见的非遗,能够世代传承、活态存在。
传承人的性别比也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男性比例更高,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传承地区的活力值上看,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北地区的传播活力值较为堪忧。这在不同地区非遗保护单位的数量呈现中也可见一斑。
五批公布的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中,随着年份的变化,不同非遗类型传承人数量占比存在波动。其中,传统戏剧类别的非遗传承人数量占比较大,在2008、2011、2014批次中均排名第一。
本作品的数据来源有7个部分,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国家级传承项目和传承人名录,B 站、抖音、Youtube、TikTok 平台上以关键词搜索得到的数据,与非遗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以及行业报告数据,累计 7 万余条。
数据来源:哔哩哔哩;抖音;YouTube;Tiktok;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2年6月8日,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的影响力报告》显示,TikTok上非遗相关内容视频播放总量目前逾308亿次。非遗视频在国内同样成为网友追捧的一个热点。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国家级非遗项目抖音覆盖率99.74%,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
在B站平台,近一年作者发布非遗作品的热情高涨。其中,播放量top1的作品为《承包一片藕塘!抽尽藕秆里的藕丝!只为做一块比黄金更贵的印泥》。以“手工”“生活”“人文”“传统文化”等为代表的视频标签热点,表明创作内容主题多以手工制作类和生活类的非遗作品为主。
对评论进行情感分析,大部分的网友对非遗类视频表现出正面积极的态度,仅有9.05%的评论对作品表现出负面情绪。
国内用户数量最多的短视频平台抖音,通过“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等专项计划助力非遗的传播离心拉力。濒危非遗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螺蛳粉、烤全羊等非遗美食最受欢迎。各省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成为地方短视频文化名片,助力地方城市形象提升,打造独特文化标识。如,天津相声、安徽黄梅戏、广西柳州螺蛳粉等。
国家级非遗中的美食技艺也在短视频平台大放异彩,柳州螺蛳粉、烤全羊、川菜、龙须拉面和刀削面、沙县小吃、德州扒鸡、龟苓膏、桂林米粉、徽菜以及金华火腿等,占据了抖音用户喜爱的前10名榜单。
对视频时长平均播放量进行对比,发现YouTube平台上的外国网友似乎更加偏爱1小时以上的非遗视频作品,1分钟以内的短视频的播放量反而较低。其中,53.78%的视频点赞数在0-100之间,仅有1.45%的视频点赞数在100000以上,非遗相关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仍需努力。
作为热门的海外社交平台,TikTok上有大量的非遗传承人以及爱好者自发地分享中国非遗文化的相关内容。相较于YouTube,TikTok非遗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时长维持在3分钟内的视频更容易获得点赞。
根据“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词云分析结果,发现对文化的传承、保护、记录、管理是工作部署重点筛孔尺寸。非遗法律保护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非遗传承迎来新局面。
11份国家级政策文件中有6份文件名称涉及到“保护”,政策公文的形式也较为多样,包括“意见”、“通知”、“办法”、“规划”四种下行文。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工作原则,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名录体系,不断加大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和宣传力度。
11份国家级政策文件中有4份文件名称涉及“管理”,包括对非遗项目、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专项资金的管理条例或办法。例如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要求和义务,进一步规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管理,从而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管理。
11份国家级政策文件中有3份文件名称涉及到“传承”,提到传承人和传承发展工程。非遗传承需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数字化传播打破传承困境,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挠性机构,利用非遗文化滋养文艺创作,融入到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来到这个世界使命是什么,非遗更深层次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大家去认识人生,帮助我们回答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传承非遗的过程其实是非遗传承人对自我的探寻,也像是一场寻根之旅。非遗不仅仅是工艺品,其背后还包含着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根与源。
在一个个传承人的故事中,拥有匠人精神的他们,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在一场场与非遗的相遇中柱销孔中心曲面,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最生动的历史传承,凝聚着人类丰富的生活智慧,展现着深刻的文化记忆。非遗不仅活在网上,更是火在当下。
赓续中华文脉,谱写非遗华章。乘时代国潮之风,以数字技术为翼,借影像记录,让世界听到非遗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助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吸引更多年轻人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5. 上观:《“传统文化热”兴起,“00后”网文作家为何热衷以非遗入题》
14. 李勇,陈晓婷,毛太田等.新媒体跨文化传播效果影响因素与框架分析——以YouTube“李子柒”视频为例[J].图书馆论坛,2022,42(07):132-142.
16. 彭慧,秦枫.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非遗短视频用户互动研究——以抖音“非遗合伙人”为例[J].未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